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上展馆

八桂古代清官廉吏丨李璧:刚正不阿 善政惠民

来源:广西纪检监察网 发布时间:2021-08-09 08:13

李璧(公元1473-1525年),字白夫,壮族,南宁市武鸣区陆斡镇覃李村人。李璧自幼思维敏捷,聪明过人,明弘治乙卯年(公元1495年)参加乡试,中了举人。弘治壬戌年(公元1502年)任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教谕,聘为南京同考。正德丙寅年(公元1506年)任浙江杭州府仁和县(今属杭州市)教谕,并聘为福建主考。在仁和县担任教谕期间,救济窘急,为人刚正不阿,敢于主持正义而直言犯上。正德乙亥(公元1515年)夏,李璧被朝廷提升为四川保宁剑州的知州。在剑州任职期间,一心为民,勤于政业,百姓歌颂他为“棠惟公之爱民,表里一致,公之惠政”。


刚正不阿    直言犯上


  正德辛未年(公元1511年),巡按张承仁到仁和县视察,看见书院中的宋太学石经,就想搬回府学中置放。身为下级的李璧,为了仁和书院的利益,敢在张承仁面前“抗颜争执,(张)竟莫能夺,士林为之语曰:‘白夫先生,今之胡瑗也’。”直到正德戍寅年(公元1518年)即李璧调到四川剑州任知州多年之后,新来的巡按朱迁佐才能把宋太学石经搬到府学中去。


修建城墙    抵御外侵


  正德乙亥(公元1515年)夏,李璧被朝廷提升为四川保宁剑州的知州。当时正是鄢蓝之乱平息不久,剑州百废待兴。李璧上任后,勤于政事,“凡可以善政惠民之道,靡不悉举。”


  李璧在剑州任职后,见到州城处于四面环山的低洼地带,地势狭窄,且城墙只有一半。经过充分考察后作出了修城规划,组织人搞好勘测设计,后报经巡抚右副御史马昊、巡按监察御史卢雍批准,于戊寅年(1518)七月动工,次年十一月竣工。城墙西北面属新修,东南面为扩修,整个城墙均用条石砌成。高二丈,厚四尺,周长六百丈。设有六道门,即东门、西门、南门、北门和东小门、南小门。城上有望楼和女墙。这在战乱的年代,对保护地域的民众起到关键性的作用。


    新设市场    畅通交通


  1516年,明正德11年,李璧通过考察,认为剑州没有一个好的市场,不利于民间交易,更不利于剑州地方的农业、商业的发展。于是他召集剑州有权势的乡绅张昌平、赵思仁等人,把自己决心在剑州城北空地开设市场的打算告诉他们,在得到张、赵等地方绅士大力支持后,李璧选在剑州城北作为新的市场,还定1月内9个赶场期,“立法禁止巧伪罔利,并命治平桥以通车马。”从此,剑州建起了新市场,百姓有多余农产品,都可以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日用品。这个市场就是今天普安镇卧龙山脚下的柳垭河、闻溪河、刘家河的汇合处,即山江口。


  当时的李璧看到通往市场的各条道路崎岖不平,车马行走很不方便,难以扩大同外界的沟通,便决定再次对古蜀道进行修筑,打通剑州南到阆州,西到梓潼,北到昭化的通道,把水陆交通连结起来。他不畏艰难险阻,亲自骑马翻越岭进行探测,订方案,然后带领民工开山破岩,推土填沟,用片石铺砌了一条长达300余里的通道。从此,自剑州向南可达阆州,直下嘉陵江,沿江而下可达重庆,向西可达梓潼河,形成剑州水陆交通无阻,货物流通顺畅。为了防止山洪冲塌这条生命线,李璧又让人在道路两旁种下10多万株松柏,这条青石铺路,古柏夹道,浓荫蔽日的古道,就是举世闻名的剑阁“翠云廊”。李璧此举受到人们的称赞,《古今图书集成》一书中写道:“传是昔年李白夫,奇人奇事教人妒,休称蜀道难,错莫剑门路。”


        建养济院    普惠民生


  李璧在剑州任职期间,见州城贫民孤老,“每风雨寒暑,累累然无所於居。”他叹道:“文王治歧之政,必先鳏寡孤独”。他“乃询于众,复得无靠者若干人,聚而衣食之”。便于戊寅年(1518)冬天,在州城南山州坛故址开工建起养济院,于次年秋天竣工。养济院作堂三间,名曰“先政”堂,指的是文王早先治理贫民孤老的经验。堂之东西,隔墙安门,作房舍若干间,然后分配给孤寡老人居住,使当时的贫民孤寡老人都有所归宿。


  此外,李璧还组织人修复了剑阁遗碑,再建了重阳亭,重修了剑门关,改龙泉涧水筑南城堤坝,修建钟鼓楼,修建学校,立先蚕祠,建拦马墙等,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好评和爱戴。    

 

嘉靖三十年(公元1551年),武缘县人把李壁列为第一个“乡贤”,给他树碑立传,碑文是清代壮族文人韦丰华所撰,在县城孔庙中设立他的神位,让后来的读书人去瞻仰。所以,至今李壁的事迹仍在武鸣广为流传。(南宁市武鸣区纪委监委 根据《五百年印记》等史料整理  李金兰)